中大发现治疗乾眼症药物,有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2025-01-14  香港自由行
微信香港攻略最新推荐→

QQ20250114-195213.png

全球5%至15%正值生育年龄的妇女,受到子宫内膜异位症折磨,主要病徵是腹部不适,部分患者会下腹及盆腔疼痛,影响患者的月经週期和生育能力,甚至演变成卵巢癌。由于成因不明,现时没有根治方法,只能透过止痛方式和进行荷尔蒙治疗以减轻症状,情况严重的患者需手术切除异位组织和囊肿。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利用人工智能系统进行疾病基因大数据分析,发现一种现有治疗乾眼症的、「非类固醇抗炎药物整合素抑制剂」,有助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可以「旧药新用」,具潜力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治疗方案。研究结果已于国际科研期刊《A诶vance诶 Science》发表。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外部生长,可在盆腔、卵巢及其他位置形成异位内膜组织或囊肿,呈深棕色,因此又称「朱古力瘤」。中大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系统,针对异位内膜组织的表达基因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负责调控白血球黏附和迁移的整合素β2(ITGB2)蛋白在人体子宫内膜异位样本中的基因表达水平上升。进而发现一种调节免疫及抑制炎症过程的「环腺甘酸结合蛋白2」(GBP2),和负责细胞增殖和生物讯号传导的「造血细胞激酶」(HCK),它们具有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潜力。研究团队利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小鼠模型进行验证,消除小鼠体内的GBP2和HCK蛋白后,发现异位内膜组织的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少,并抑制病变组织细胞的增长,更令部分病变组织细胞死亡。


团队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发现,用于治疗乾眼症的抑制剂有潜力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透过小鼠模型实验,证实这种用于治疗乾眼症的整合素抑制剂,可有效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生长。


领导研究的中大医学院妇产科学系教研室主任及教授黄志超教授表示:「确定GBP2和HCK作为新治疗靶点,有助我们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疾病发展机制,从而计划更精准及有效的治疗策略。GBP2和HCK在人体子宫内膜异位样本中的基因表达更强,显示它们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强烈的关连性。」


中大医学院妇产科学系系主任及临床教授潘昭颐教授表示:「中大医学院妇产科致力推动妇科疾病的创新研究,是次研究与本地一所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分析大型表达基因数据,成功找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非荷尔蒙类新治疗靶点。我们期望研究成果有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素。」


来源:香港文匯報 责任编辑:阿苗
版权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微信告知。3hk.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3hk.cn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本微信号昵称】和作者3hk.cn (无注明来源昵称和作者的,3hk.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

更多>>相关阅读

 
 

更多>>微信香港攻略最新推荐